浴血山河——抗战中的太原|浴血奋战三元村
浴血山河——抗战中的太原|浴血奋战三元村
浴血山河——抗战中的太原|浴血奋战三元村
三元村(cūn)战斗遗址。 李国成 摄
抗日战争时期,娄烦是晋西北根据地(后称(hòuchēng)“晋绥边区”)的重要诞生地,也是八路军358旅的主要驻地(zhùdì)。日本侵略者曾对这里发动过许多次“扫荡”。娄烦军民团结战斗,付出(fùchū)了重大牺牲,粉碎了敌人(dírén)一次又一次进攻,三元村保卫战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场战役。
据娄烦县文史专家李国成介绍,抗日战争时期,娄烦县的(de)边家庄、马家庄、南峪、大夫庄、娄家庄、蒲峪、三元村等村庄,都驻扎过八路军358旅(lǚ)的指挥部,许多地方都被敌人焚烧破坏,只有三元村的358旅指挥部旧址,也就是(jiùshì)张宗逊将军的旧居,一直保存完好。“这是因为当年(dāngnián)面对(miànduì)敌人的疯狂(fēngkuáng)进攻,358旅的指战员和三元村的老百姓奋勇反击,与敌人拼死搏斗,打退了敌人的进攻,保卫(bǎowèi)了村庄,保卫了驻地。”
1940年6月至9月,进攻晋西北根据地的日本侵略者(qīnlüèzhě)在“米峪镇战斗”和“百团大战”中遭到惨败后,图谋再次发动进攻进行报复(bàofù)。1941年2月,八路军358旅在战备的状态(zhuàngtài)下开展了(le)为期两个月的整训,准备迎击敌人新的“扫荡”。当时,旅部与716团一营驻三元村,二、三营分别驻在西果园与尹家窑村,第8团分散驻在马家庄、边家庄、大夫(dàifū)庄、娄家庄一带(yīdài)。
3月26日一大早,盘踞(pánjù)在岚县东村(cūn)和静游镇马家岩的日军,在汉奸的带领下兵分两路,一路从周洪山(hóngshān)顶压下,一路从盖家庄乡的细米沟顺沟而来,企图偷袭716团。三元村一位叫李治元(lǐzhìyuán)的民兵,当时正去(qù)细米沟探亲,当他(tā)走到王光塔村的一个隐蔽处(yǐnbìchù)时,透过树丛看到一队头戴钢盔、荷枪实弹的日军迎面而来,他立即明白这是日军要去袭击他们村的八路军,于是掉头从周洪山择近路狂奔回三元村,急送情报。
“敌人从细米沟来了!”李治元跑(pǎo)(pǎo)进三元村,径直(jìngzhí)跑到正在指挥部队军事训练的(de)一营营长游好扬面前报告。游营长立即用望远镜朝村边观察,看到骑马的日军军官带兵疯狂扑来。日军骤然(zhòurán)向村里开火,一时间枪声大作,游营长立即命令部队占领有利地形,还击敌人,掩护群众转移。
张宗逊旅长临危不惧,沉着地指挥716团各营战斗,同时命令驻娄家庄的第8团前来增援。一营三连外号“独眼将军”的连长用(yòng)轻机枪占领了村后堡子(bǔzi)峁的制高点,顿时枪声、手榴弹爆炸声、喊杀声响成一片,弹片横飞,硝烟弥漫。战斗刚刚打响(dǎxiǎng),周洪山的敌人也从山腰冲了下来,三连腹背受敌,不少同志壮烈牺牲。三连转向(zhuǎnxiàng)村东长尾沟(gōu),准备到玉石山与驻西果园的二营和驻尹家窑的三营会合。一营其他各连向东南方向(fāngxiàng),追击从细米沟溃逃(kuìtáo)的敌人。
此时(cǐshí),二营营长(yíngzhǎng)朱声达已经在西果园村的(de)(de)堡子崖制高点部署了一挺重机枪,给(gěi)从村北山梁上下来的日军以迎头痛击,迫使日军退回到后黑(hēi)山村。日军用(yòng)迫击炮向西果园堡子崖发射炮弹,霎时间西果园全村硝烟弥漫,尘埃蔽日。驻尹家窑村的三营发现(fāxiàn)情况后,在营长张树芝的指挥下,在村北制高点白石山狙击从周洪山下来的敌人,打击在后黑山村的敌人,有十几名战士在此英勇牺牲。一营和二营会合后,一起赶到西街村的山梁上,向溃逃的敌人进行反击,迫使敌人从西街村向蒲峪村方向逃窜。
驻守在娄家庄的第8团政委余秋里接到旅部(lǚbù)的命令后,立即派二营六(liù)(liù)连,也(yě)就是后来(hòulái)闻名全军的“硬骨头六连”前去增援。六连赶到时,从西街溃逃的日军已跑到蒲峪村(cūn)西北的高地。战斗(zhàndòu)中一(zhōngyī)班长李福奎根据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战术,指挥全班(quánbān)战士打击敌人,敌人不敢恋战,仓皇后撤,六连乘胜追击,毙敌20余名(yúmíng)。这次战斗进行了两个多小时,共击毙来犯之敌200多名,八路军伤亡56人,群众伤亡73人。一营营长游好扬臂部受伤,四连连长阵亡。娄烦军民用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,沉重地打击了向晋西北根据地进犯的侵略军,保卫了根据地。此次战斗涉及多个村庄,因主战场在三元村,故称“三元村战斗”,也称“三元村保卫战”。
“三元村保卫战(bǎowèizhàn)”是抗日战争中(zhōng)无数军民浴血奋战的(de)(de)缩影。它告诉世人: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家园时,最磅礴的力量源自军民同心(tóngxīn)、共御外侮的信念。今天,当人们漫步在和平的村庄,更应铭记——历史从未远去,抗战精神永远在三晋大地上薪火相传。记者 周 皓 太原日报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